
在當今追求效率與透明度的金融市場中,一種源自歐洲的成熟投資工具——主動管理證書 (Actively Managed Certificate, AMC),正悄然崛起。有別於傳統基金繁瑣且不透明的運作模式·AMC以其獨特的證券化結構,把投資組合轉 化為可在市場上交易的銀行憑證,為投資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透明度、效率、成本優勢。全球透過AMC形式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驚人地達到1.8萬億歐羅,其中瑞士市場佔最多,證明了其在成熟市場中的強大生命力。如今,這股風潮正開始吹向亞洲,為香港等新興市場的資產管理公司和專業投资者带来了全新的選擇。

具成本效益 透明度更高
談及離岸投資,開曼群島基金往往是首還,但其隱藏的成本卻極高。傳統開曼基金的設立與年度營運成本通常佔資產管理规模的1.5% 至2.5%,包含高昂的註冊費。法律合規費、審計費用。反觀AMC,憑藉其標準化的證券發行流程與高度自動化的營運系統,能把總成本有效壓缩在0.5%至1.5%之間。這種顯著的成本差異,在長期複利效應下,將對投資者的最終回報產生巨大影響,使AMC成為追求性價比的機構與高淨值人士更理性的選擇。
AMC最引人注目的優勢在於其顛覆性的透明度。與傳統基金需耗時數周才報告上月資產淨值(NAV)的緩慢流程不同,AMC的NAV不僅每日計算,更能直接於彭博终端機上即時查閱,這意味投資者能隨時掌握資產的確切價值,而非依賴過時的歷史數據進行決策。
此外,每一個AMC都配備有國際證券識別碼 (ISIN),這不僅確保了其在全球市場中的合法性與可交易性,也大幅提升產品流動性,使其能被納入更廣泛的投資組合中。
在演算法交易主宰的時代,AMC的技術優勢顯得尤為突出。AMC系統透過應用程式介面(API)與經紀系統無縫連接,即時讀取組合NAV數據,並自動計算及報告組合單位價格,完全毋须人工介入估值流程,這種自動化整合,消除了傳統基金因人手估值常時而產生的訊息滯後落差,讓高頻交易與複雜的量化策略表現得以精準及時報告。對於管理演算法交易組合的基金經理而言·AMC提供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技術基礎設施。
對於高資產淨值(HNW)人士而言,投資 AMC的門檻正日益降低。全球頂級私人銀行(如瑞銀或瑞士寶盛銀行)已將其納入核心產品線,提供專業的顧問服務。同時,線上券商的興起,勢令認購 AMC如同買賣股票一樣簡便。這種「線上分銷」模式,效率遠勝於傳統基金依賴理財顧問逐一向客戶推銷的「手動分銷」,不僅降低了銷售成本,也讓投資者在第一時間把握市場機會。
創新結構消除交易對手風險
AMC市場的發展歷程,是一部從歐洲向全球擴散的歷史。其在瑞士、盧森堡等歐洲市場已運作超過15年,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·監管完善的成熟生態系統+AMC在歐洲市場的年均增長率穩定維持在20%至30%,成為當地財富管理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。相比之下,香港市場才刚刚起步。但潜力巨大。
當前最前沿的趨勢,是透過「特殊目的工具」 (SPV)發行AMC,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投資者對交易對手風險的憂慮。傳統由投資銀行發行的「資產負債表內AMC」,其償付能力與銀行的信用掛夠,一旦銀行違約,投資者可能面臨損失。而SPV AMC則是一個獨立、破產隔離的法律實體,其資產與發行資管公司完全分離。换言之,即使資管公司倒閉,SPV所持有的資產(例如股票、債券、外滙)仍安全地屬於AMC投資者,這層「風險隔離」的設計,提供了遠高於傳統結構的安全保障。這種結構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日益受到重視,如今已成為歐洲市場的主流選擇。
AMC的未來,不僅止於傳統金融資產。其證券化的框架,非常適合用於承載實體資產。例如房地產、基礎設施債權、私人信貸甚至藝術品。
結合代幣化拓展空間大
更具革命性的是,A算法投資組合的 AMC未來可透過代幣化技術,直接接受穩定幣投資。這種創新模式使 AMC在數碼資產時代展現出較開曼基金更強的適應性——投資者將來可以使用 USDC或USDT等主流穩定幣,直接認購 AMC代幣份額,參與專業管理的算法策略,同時享受每日NAV透明的優勢。 這種「代幣化 AMC」勢將創造了全新的投資範式:投資者不再需要經過繁琐的法幣兌換和跨境雅款流程,而是直接透過穩定幣完成認購·大幅提升了資金運用效率。随着香港推出虚报资查服務提供商發牌制度,這種代幣化的發展路徑已變得日益清晰,預示着傳統金融與數碼資產的深度融合即將到來。
AMC憑藉其低成本、高透明度、技術友好性及日益增強的安全性(特別是SPV結構),正無可爭議地成為現代投資組合中愈來愈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從歐洲市場超過1.8萬億歐躍的龐大規模,到香港新興市場的崛起,再到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的代幣化前景,AMC不僅是一個產品,更代表着一種更先進,更注重投資者保護的資產管理哲學。
對於香港的機構與高淨值投資者而言,深入了解並適時配置AMC,將是在日益複雜的全球市場中提升競爭力,實現資產配置現代化的關鍵一 步。
原文請按這裡
曾啟邦 (Rex)
作者為 AlgoBot聯合創辦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