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加密貨幣市場劇烈波動的浪潮中,穩定幣被視為一種相對安全的避風港,它們承諾與美元等法定貨幣或資產保持穩定掛鈎,為交易,支付、避險提供基礎。然而,2022年TerraUSD的崩盤事件震撼市場,迫使人們重新審視穩定幣的本質,它們真的穩定嗎? 其背後的支撑機制是否堅不可摧?
3類設計架構 俱有可能脫鈎
穩定幣的穩定性取決於其設計架構,目前主要分為3類。第一類是以法定貨幣作為儲備的抵押型穩定幣。發行機構聲稱持有等值的現金或短期國債作為儲備,並允許用戶以法幣兌換穩定幣,或反向贖回,代表如Tether (USDT) 與USD Coin (USDC)。理論上,這類穩定幣提供最直接的價值支撐,但其穩定性高度依賴儲備金的真實性與流動性。若儲備資產混雜風險較高的票據或債券,或發行機構面臨監管、財務或營運風險,都可能導致掛鈎失效。2023年矽谷銀行倒閉導致 USDC短暫脫鈎,即是一例。
第二類是以加密資產作為超額抵押的穩定幣。用戶須鎖定價值高於穩定的加密資產作為抵押,並透過智能合約自動管理清算,代表如 Dai是由MakerDAO發行。此類穩定幣雖具去中心化特性,能降低單點故障風險,但仍面臨抵押品價格劇烈波動的挑戰,若市況暴跌,結算機制可能因網絡擁堵或流動性不足而失效,導致穩定幣脫鈎。
第三類是演算法穩定幣,試圖以市場激勵與機制設計維持價格穩定,不依賴實質儲備資產。代表如已崩潰的TerraUSD 與Luna。此類穩定幣的穩定性建立在市場參與者對機制的信心上·一旦信心崩潰•套利機制失效,便可能陷入「死亡螺旋」,導致價格暴跌與系統性失敗。
穩定幣脫鈎事件屢見不鮮,成為檢驗其穩定性的實戰考驗。TerraUSD在2022年短短數日內從一美元暴跌至接近零,揭示演算法穩定幣在極 端壓力下的脆弱性。USDC在2023年因儲備金存放於倒閉銀行而一度脫鈎,突顯法幣抵押型穩定幣的中心化風險。Dai則在2020年「黑色星期四」因以太坊網絡擁堵導致結算失效,顯示加密抵押型穩定幣對技術基礎設施的依賴。
此外,規模較小或設計不良的穩定幣如IRON Finance的TITAN,更頻繁出現脫鈎甚至歸零的情況。這些事件共同證明,穩定幣的穩定性並非絕 對,而是一種動態且脆弱的狀態。
儲備資產透明度 為信任基石
穩定幣的核心承諾在於每一枚代幣背後都有等值資產支持。然而,儲備金的真實性與透明度長期受到質疑。Tether作為市值最高的穩定幣,其儲備金構成與審計標準一直備受爭議,雖然近年開始發布儲備報告,但多為資產存在性證明,未 能深入評估資產質量與風險。
相較之下,USDC在透明度方面表現較佳,發行商 Circle定期發布由頂級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詳細報告,列明儲備資產類別與持有機構,並以短期美國國債與現金為主。這種透明度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,但仍無法完全消除銀行風險。
整體而言,穩定幣市場缺乏統一且嚴格的審計標準,使投資者難以準確評估償付能力與風險敞口。一旦市場對儲備金真實性產生懷疑,極易引發擠兌風潮,造成系統性風險。
全球監管緊箍咒逐步收緊
當年TerraUSD 崩潰促使全球監管機構加速制定穩定幣監管框架。美國多個金融監管機構呼籲國會立法,要求穩定幣發行主體具備銀行牌照,儲備資產限於現金與短期國債,並強制進行高頻報告與定期審計。歐盟已通過《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》,對穩定幣實施嚴格授權制度與儲備管理規範,並保障持有人法定贖回權。香港亦提出穩定幣發牌制度,要求儲備資產獨立託管與定期審計,並確保用戶能在合理時間內回。這些監管措施有助於提升穩定幣的穩健性與市場信心,但也可能提高合規成本,限制創新,並鞏固中心化機構的市場地位。
面對穩定幣並非絕對穩定的現實,投資者應採取審慎策略。首先,需清楚辨識穩定幣類型,優先選擇經市場考驗的法幣儲備型或加密抵押型穩定幣,並對演算法型保持高度警惕。其次,重視儲備透明度與審計品質,選擇由權威機構定期審核 並公開報告的項目。
分散配置亦是關鍵策略,避免集中持有單一穩定幣或依賴單一發行商。同時,密切關注監管動態與項目合規性,選擇積極擁抱監管的發行機構。最重要是,管理預期並保持警覺,認識穩定幣的穩定性是相對的,有條件的,並非無風險的資產。
穩定幣作為連接加密世界與現實經濟的橋樑,雖具備高效與便利性,但其穩定性並非天生具備,而是依賴精密設計、透明儲備,有效監管與市場信心的共同作用。在極端市場壓力或信任危機下,任何一項支柱如果崩潰,穩定幣便可能失 去錨定。
未來穩定幣能否被廣泛接納,取決於是否能在創新、透明、合規與風險管理之間找到穩固的平衡。投資者唯有摒棄盲目信任,以清醒態度審慎操作,方能在這個快速演變的領域中穩健前行。
原文請按這裡
曾啟邦 (Rex)
作者為 AlgoBot聯合創辦人